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规划 > 正文

《兰州市“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出台

2017年08月09日 政策规划 ⁄ 共 24946字 ⁄ 字号 评论关闭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的通知

兰政办发〔2017〕18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兰州市“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已经2017年6月1日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7月6日

 

兰州市“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1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6〕2476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甘政发〔2015〕97号)、《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兰政发〔2016〕31号)等精神,结合兰州市智慧城市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两化深度融合、三维数字社会管理服务、信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六个新”(新进展、新亮点、新台阶、新发展、新突破、新篇章)的发展成就,奠定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构建了以应用基础设施为核心、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区、三县五区主次干道的通信管网,其中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600G。全市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布局趋于完善,建成超过15000个移动通信基站,其中4G基站达到7435个。兰州新区WLAN全覆盖项目不断推进,完成了兰州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兰州中川机场老航站楼等热点区域的无线覆盖,老城区公交1路、77路、137路等十几条线路千余台公交车辆完成无线网络WI-FI覆盖工作,并免费对外开放。信息基础设施在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建成了以甘肃省超级计算中心、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兰州分中心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以及以甘肃移动中小企业云平台、甘肃万维政务云平台等为代表的云计算基础应用平台,全面支撑基础科研、公共服务、灾害预警、工业制造等国民经济社会重要领域。

2.社会事业信息化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立起覆盖社保、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便民利民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开通了具备居民事务在线办理、在线缴费、在线查询、在线咨询、在线购物功能的兰州三维便民服务网;建设了覆盖基础综合业务系统、网上信访系统、农村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等15项内容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社保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发放社保卡150多万张,覆盖人群超过40%,实现社保数据集中整合至市数据中心,基本实现了数据市级集中、系统全市统一的目标。“智慧养老”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集成11大类230多项服务的“虚拟养老院”模式;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强化,建成了集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运行保障为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以及大众图书馆平台、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校讯通”平台等教育管理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流动和教育管理集中实施;医疗卫生工作加快建设,不断推动“健康小屋”进社区,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12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覆盖率达到100%。

 

3.城市运行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以国家级试点城市项目获批为契机,在电子政务、平安城市、地理空间、交通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截止2015年,兰州市先后获批国家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试点城市、第二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首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智慧兰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家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示范城市政策平台、示范项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电子政务体系加快建立,形成了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等四大基础库,整合了政府部门间分散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开通了覆盖全市173个单位(县区)的市政务服务网。平安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集视频监控、指挥调度、即时通信等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的视频综合管理平台,整合了全市1.59万个监控探头。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完成,全方位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交通体系初步建立,已发放车辆信息卡30多万张,建立了BRT智能交通控制工程、非现场执法、客货车辆监控等交通管理系统。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有所提升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较快。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政策平台,面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工业现代设计虚拟化、制造关键技术柔性化和重大产品智能化,组织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100个,累积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91家,兰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重点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装备数控、生产过程智能化、产品营销网络、企业管理数字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5.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扎实推进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形成了社会治理、产业化发展、推广应用等多元互动的良好格局。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整合了各类服务热线、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应急指挥、协同办公系统等信息资源,建立了覆盖全市1482个网格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网格化监管体系。三维数字产业化工作取得佳绩,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行业标准成功上升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国家行业标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联盟推广中心、三维商城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工作不断突破,已在省内兰州、金昌、嘉峪关、平凉、武威、合作等6个市州,以及国内北京、山东、山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宁夏、湖南、辽宁、黑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建设应用。

 

6.信息产业培育发展开启新篇章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以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引进为抓手,构建了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兴业态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体系。兰州市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引进了正威、四联、IBM、软通动力等一批龙头信息技术企业,实现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维持在12%以上。电子商务不断壮大,本地电商平台交易规模达到27亿元。全市涌现出一批以“百合生活网”、“秀宝网”、京东物流中转中心、乐村淘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项目和企业。其中,“百合生活网”集聚了2600余家注册商户和84.5万会员,形成了集商品发布、在线交易、金融理财、商品运输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交易额达到25亿元。大数据产业建设初见成效,相关行业业务收入规模达到210亿元。建成了甘肃政务云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动扶贫工作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了扶贫对象定位、资源配置、资金流转、项目监管的能力。

?

(二)发展环境

“互联网+”国家战略的部署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枢纽的提升确立和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为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三个拓展”(高度、广度、深度)的重要历史机遇。

1.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部署实施拓展了兰州智慧城市建设高度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创新,变革了社会发展形态,重塑了经济竞争格局。当前,“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互联网+”高位拉动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全市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步伐加快,数字化生活方式日新月异,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2.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枢纽的提升确立拓展了兰州智慧城市建设广度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强与欧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构建内外统一“大通道、大市场、大需求”的全局性重大决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兰州已成为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平台和核心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枢纽的确立为兰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横跨欧亚两个经济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的战略机遇。

 

3.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拓展了兰州智慧城市建设深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粗放式管理、资源环境制约、供需不平衡等一系列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政府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的呼声更加迫切。当今,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增强政府执政能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兰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赋予了深刻内涵。

 

(三)发展需求

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三个大”(大数据、大平台、大集群)的迫切发展需求。

1.建立城市智慧化转型的战略性载体,需要构建“云+端+数据+应用”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体系

兰州市大数据应用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智慧终端布局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方面发展较缓,尚未形成完善的“云+端+数据+应用”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有待增强。因此,提升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力度、提高城市部件的智慧感知能力,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在基础设施战略中的支撑服务能力。

 

2.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整体服务能力,需要构建系统性强、有机集成、协同高效的智慧城市大平台

兰州市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多的信息化小平台、小系统,形成了分散的信息服务孤岛,既不利于信息资源的集成汇聚开发,也不利于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集中供给。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污染、流动人口、公共安全等领域面临诸多新挑战,兰州市迫切需要建立以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兰州平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在各领域的智慧应用向平台整合,提升全市综合管理和整体服务的集中供给能力。

 

3.打造智慧产业的集中式发展合力,需要加快推动产业经济向大集群方向发展

兰州市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的整合力度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合力。农业上,生产销售、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环节集约化程度不够;工业上,缺乏统一的核心支撑平台建设;服务业上,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的集中汇聚能力薄弱。因此兰州市亟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发展信息技术一体化集约建设,引导工业信息技术支撑、产业链互联网化重构、中小企业“双创”孵化等核心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等国家级政策平台建设,深度把握丝绸之路黄金段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和“互联网+”重大信息化发展形势,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中心,紧抓创新驱动主线,强抓“网络强市、数据强市、信息强市、安全强市”四项基础工作,力抓“智慧强政、智慧惠民、智慧兴业”三大战略任务,实抓“组织领导、政策支撑、财税支持、项目管理、人才建设”五大政策保障,加快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城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食药、智慧社保、智慧养老等21个专项行动,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公共服务保障、新兴产业培育、社会综合治理、发展环境优化六大方向,打造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品牌,提升兰州城市功能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集中各方面优势资源,形成系统的、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同步完成国家宽带示范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等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分享经济、智能制造,降低全市资源配置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智慧兰州发展的关键一环。

坚持统筹协调。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协同推进要求,整体考虑各领域、各单位、各系统的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以建设兰州智慧城市发展为目标,结合兰州三维数字系统的品牌影响力和雄厚发展基础,与贵阳、银川、克拉玛依等智慧城市发展先进地区协调沟通,吸收引进成功建设经验,依据我市自身特色,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智慧兰州建设的动力之源,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融合作用,促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引领智慧兰州各项建设和应用快速提升;加快应用、服务、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智慧兰州建设及公共服务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挥新兴产业对智慧兰州的带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坚持共享开放。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坚持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创新与共建共享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动国际技术、智力、资本等关键要素向兰州市汇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兰州市三维数字产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兰州市基本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建成广泛覆盖、深度互联、协同共享、智能处理、开放应用的“云上兰州,数据城市”新模式,引领西部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经验,促进信息产业、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新的增长极培育。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城乡全覆盖的光纤网络,实现宽带信息网络城乡均衡发展。骨干网络容量大幅提升,宽带应用水平全面提高,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无线局域网络(WLAN)在重点区域覆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服务能力提升和云计算中心、云计算应用平台等应用基础设施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数据资源深度开放共享应用。到2020年,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程度明显增强,规范基础信息资源的采集源头和渠道,实现“一数一源”、多部门共享校核,率先推动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信息资源多部门共享;逐步实现不涉及保密信息和隐私信息的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部门间政务服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保障效果显著。到2020年,加强部门间政务服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完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加强为民信息服务的用户端整合,扩大政府民生信息服务受众群体,推动政府民生信息服务网络化、移动化和便捷化;完成建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公共支撑型应用平台;“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文化等领域的渗透融合成效明显。

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到2020年,全市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充分体现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建设一大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智慧企业”,推动信息化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实现供应链协同。发展一批面向政务应用、文化创意、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控关键技术和产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云计算产业链。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全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西部一流的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建立面向中西亚与欧洲地区的金融结算数据中心、商品贸易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重点突出社会公共服务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的建设,建成全市统一、覆盖城乡的三维大数据公共服务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等资源,提升全市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分布式治理能力和自组织式治理能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到2020年,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系统和数据灾备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应急预案逐步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制定信息安全总体实施规范和不同行业应用指南,建立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建立重点信息系统的应急安全机制,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为“智慧城市”保驾护航。

 

三、四项基础工作

(一)推进宽带网络升级,致力“网络强市”

推进全市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适度超前建设,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建设,实施城区铜缆光纤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入户到企,不断提升城市宽带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区域光纤到村入户。完善4G网络覆盖,提高网络质量,实现4G网络对城市地区的深度覆盖,以及对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加大5G网络研发及实验支持。推动无线局域网络在全市重点区域的全面覆盖,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支持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双向数字电视等业务发展。加快应用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协同发展,增加主要业务应用所需带宽配置,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和网络流量高效疏通。

 

专栏1? 信息基础设施提速升级工程

主要内容:统筹制定宽带信息网络建设规划,推动宽带发展纳入城乡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建设通信基站和重点场所室内分布系统,重点强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密集公共场所、交通枢纽、商务楼宇五大区域的无线信号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实现光缆、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宽带普及提速,推动新建住宅的通信设施采用光纤接入方式,加快老旧小区光纤到户改造。实施农村宽带普遍补偿机制试点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兰州市开展5G网络的试商用。支持第三方信息服务商在全市高校、三级以上医院、4A级以上景区、四星级以上宾馆、大型商业场所及文化娱乐场所、机场、车站、住宅小区等公共区域部署无线接入点,提供免费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采用大容量100GOTN(光传输网)持续提升和优化传输网络,建设多路由光缆优化网络结构。重点支持中国电信兰州新区通信枢纽中心、中国移动(甘肃)数据中心、省广电网络公司兰州新区云计算中心、三维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平台、阿里飞天云平台建设。加强高清监控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感知终端在全市范围内的部署。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000G。全市城区基本实现铜缆接入小区光纤化改造和光纤到楼入户,全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过30Mbps,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以上,部分用户达到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宽带进入乡村,100%行政村通光纤,累计建成移动基站1.9万个,其中4G基站1.6万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大数据局。

 

(二)完善数据资源体系,致力“数据强市”

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城市部件等基础数据库,提升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政府和公共事业领域数据资源的整合集聚,探索建立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采集、动态更新和实时交换。支持建立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路线,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模式创新,探索政府与社会共享交换数据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大数据融合汇聚。加强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建设,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着力建立政产学研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数据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进一步强化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功能,健全现有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的信息采集、动态更新、有序共享等机制,在四大库基础上,增加证照库、房屋库、部件库和业务库,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到2018年,跨部门共享校核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各领域信息资源汇聚整合和关联应用。

二是加快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制定兰州市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快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稳步推动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依托政务服务网和市数据资源共享门户网站,有序开放政府数据,方便全社会开发利用。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三维数字系统平台和市政府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对接,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实现市级各部门数据资源的横向联通和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数据资源的纵向贯通。探索与省直部门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到2017年,兰州市大数据中心与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库相互联通,全市各级各部门主要政府数据资源基本实现整合共享。

 

专栏2? 公共信息资源集聚掘金工程

主要内容:开展全市、区(县)、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府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现状的摸底调查工作,梳理归纳政务信息资源的类别、内容、容量、密级和技术规范情况。制定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的范围边界、交换机制、数据标准和使用方式。统筹考虑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兰州新区数据中心等的硬件设施基础,完善兰州市大数据中心,与政府部门业务数据库互联互通并保持实时交互更新。加强对采集的政务数据的清洗、关联、整合和管理,提升数据表达能力和应用价值。探索政企合作开发基础信息资源,制定兰州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和路线图,逐步开放教育、医疗、交通、旅游、食品安全、环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支持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北科维拓公司、万维公司、兰州银行等本地骨干企业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公共支撑、重点领域应用等集成共享服务和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持第三方建设兰州市大数据交易平台,集成大数据清洗建模分析、定向采购、平台技术开发等功能,构建大数据资源市场化交易商业模式,为大数据共享双方提供撮合服务。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行业应用等领域打造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平台,重点支持三维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南特数码甘肃文化资源数字化数据管理平台、甘肃紫光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智慧兰州综合业务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共享基础运营商手机信令、用户上网行为、轨迹等数据资源,开展三维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兰州市大数据交易平台等平台建设和试运营工作;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行业应用等领域,建设3-5个大数据应用示范平台。

主要目标:到2020年,完成城市建筑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建成兰州市大数据平台;完成教育、医疗、交通、旅游、食品安全、环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放工作;完成三维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兰州市大数据交易平台等建设工作;完成3-5个行业部门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委。

 

(三)强化信息产业支撑,致力“信息强市”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加强上下游协作、促进跨产业合作,充分发挥产业链企业间的聚合、融合、耦合效应,促进产业集聚高效发展,打造光电子、蓝宝石玻璃等电子信息制造特色产业链。

 

专栏3? 信息产业支撑引领工程

主要内容:1.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正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四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润晶光电有限公司建设光电产品、蓝宝石玻璃等重大电子产品制造业项目。重点发展传感器、汽车电子、RFID等数据采集设备产品,布局无人机、无人车和机器人等前沿行业。2.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大力支持兰州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兰州北科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三维市民卡股份有限公司等三维数字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企业,加快推进三维数字系列产品升级改造和推广应用。引进华为、东方国信、拓尔思等基础应用软件企业或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企业,打造非结构化大数据分析软件的定制开发平台。3.培育物联网产业。以物联网应用示范为牵引,重点推动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口岸物流、园区物流、城市配送等方面的应用,着力建设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4.发展物联网技术。协同基础电信运营商,充分利用4/5G通信网络通道资源,借助运营商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着力推动兰州市物联网大连接建设,培育物联网产业,建立健全在多式联运、口岸物流、园区物流、城市配送等方面的物联网应用。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光电产品、蓝宝石玻璃等重大电子产品制造业项目;完成三维数字系列产品升级改造;建成物联网技术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大数据局。

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供给,强化对社会服务管理、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重点打造三维大数据产业等兰州本土化特色产业链,优化三维数字软件产业、终端产业、应用服务链条,构筑环环相扣、链链相连的三维大数据产业生态。

 

专栏4? 三维大数据产业生态构筑壮大工程

主要内容:建立三维大数据产业链,以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北科维拓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业务流程分析、架构设计、开发、生产、供应、服务的三维大数据相关产品价值链条,推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产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加大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力度。打造终端产业链,重点围绕市民卡读卡器、服务终端一体机、智能家庭仪表、LED屏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智能卡上下游企业引进。创新三维大数据应用服务,围绕三维大数据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多层次协同创新,依托三维大数据电子商务品牌和第三方支付牌照,重点发展商业大数据存储分析、比价、本地服务和移动商务,完善信用、支付、物流(快递)、质检和相关服务等电子商务生态产业链。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三维大数据软件产业、终端产业、应用服务等链条。

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致力“安全强市”

在党政部门、金融、交通、能源、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领域,推进关键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党政机关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等规定,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党政机关重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上名称,保障党政核心部门重要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做好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促进不同安全保护要求的信息系统分类建设、部署和管理。积极推动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加大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保障力度,建立信息安全评测和监控体系,强化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护、防电磁干扰等网络安全保护。建设政务网络安全保密持续监管和运维系统,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和运维管理水平。强化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网络安全管理,推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构建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加强全市大数据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依据国家、省网络和信息安全现行管理制度标准,制定完善全市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制定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实施方案和配套落实措施。加强网络安全基础管理,在涉及国家安全稳定的领域采用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强化大数据安全支撑。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对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动态安全在线监测能力,提升网络攻防实训技术支持团队和专职技术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能力。定期对全市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应用系统开展安全技术保障检查工作,对全市政府部门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等问题进行协调、指导、解决。

三是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手段建设。制定全市党政部门、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检查方案,定期开展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检查,做好大数据信息安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

 

专栏5 ?安全防线筑牢加固工程

主要内容:加强对全市政府部门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的定期检查,协调、指导、解决全市政府部门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技术问题。对信息进行共享和通报预警,提高防范控制能力,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响应和处置。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支持平台。面向金融、能源、交通、电信等领域,切实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做好重点领域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关键数据资源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梳理并形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名录,完成相关备案工作,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等级保护要求,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强化大数据安全保障,联合国家级、省级安全测评中心,建设大数据安全认证体系,确保大数据平台软硬件支撑环境的安全性。推进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提升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漏、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围绕兰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新型信息安全服务保障模式,提升新型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依托兰州新区“丝绸之路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资源,面向政府部门、企业的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需求,建设兰州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

主要目标:到2020年,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保障体系、大数据安全认证体系趋于完善;建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支持平台;完成兰州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实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管。

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委、市国家密码管理局。

 

四、三大战略任务

(一)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聚焦“智慧强政”

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务资源集聚整合,实现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用共享和硬件设施共建共用,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构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面向市民提供网上行政、联审批和行政服务功能。深化社会保障、市场监管、住房保障、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政府职能部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应用。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支持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数据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能力,为市委、市政府及时提供精准、科学的宏观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政府市场治理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与深度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中心和全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各部门横向联通和各县区纵向贯通,按照“平台统一受理、在线并联审批、限时高效办结、信息公开共享、全程在线监察、全程查询追溯”的原则,形成全市统一便捷的网上审批平台框架,逐步实现非涉密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在实施“三证合一”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五证合一”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加快实现“五证合一”网上办理,相关信息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并归集至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二是着力实施全市征信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建成自然人、法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兰州”网,以及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信用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各县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丰富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服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

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窗口和平台的重要作用,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政民互动四大核心内容建设,加强有关执法部门间的数据流通,加强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的归集、发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对妥善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支持。

 

专栏6 “智慧政务”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加强全市政务云计算平台建设和管理,统筹推动政府部门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系统和硬件设施统一迁移至政务云计算平台,构建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完善网上办事,形成全市政府系统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以工商、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征信数据为核心,融合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用户数据,建设兰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兰州”网站,建立征信信息采集、整合、查询和公示机制。加快城市管理信息融合与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多种智能移动终端无障碍接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生活资讯等服务,向市民提供集便民服务、宣传引导、预警预告、信息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应用服务,提高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和综合管廊覆盖率。建设领导决策研判大数据平台,提供宏观经济分析、市场主体监管、社会舆情监控等决策支撑。加快公共安全视频资源采集和覆盖,提升资源联网和共享程度,提高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社会管理能力。加快完善网上信访,提高工作质量、效率,提升政府公信力。以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社会治理和为民便民“兰州模式”,加快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三维数字办公系统、三维大数据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市民卡、三维服务网、三维城市APP的推广应用,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事务”三务融合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主要目标:到2020年,政务云计算平台趋于完善,网上信访机制形成,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市民卡、三维服务网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建成兰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兰州”网站,形成完备的征信信息采集、整合、查询和公示机制;建成领导决策研判大数据平台,全面支撑领导决策活动。

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城管委、市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大数据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二)推动公共服务网络化,聚焦“智慧惠民”

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重点污染源监测、应急响应、环境信息发布等工作中,加强环境感知、数据传输、共享和应用支撑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环保信息化能力的建设,提升环境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专栏7? “智慧环保”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建立大气、水质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应用智能化平台,提升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水平;建成全市重点污染源综合在线监控与智能预警平台,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排放实时在线监控,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实现对环境数据的收集、分析、预测和评估,提高现场指挥、调度、处理与决策能力;加快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建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环境基础数据采集审核、处理、共享、多维评估分析及统计,构建面向管理、决策的综合业务应用体系,实现“广泛感知、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及时响应”的建设目标。

主要目标:通过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感知体系,加强对企业环保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委、市质监局、市大数据局。

构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智慧应用,包括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工地车辆出入口抓拍监控系统、噪音及粉尘监控系统、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车辆GPS监控系统、工程评估分析系统等,全面提升政府监督和管理能力。

采用先进的传感测量、实时监测、类比仿真等智能传感控制技术,构建建筑节能的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应用,包括能耗实时监控系统、排放实时监控系统、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节能减排直报系统和节能减排统计分析系统等,全面提升城区建筑节能工作水平。

 

专栏8 “智慧城建”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完成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监管系统,建设城市绿色城区及绿色建筑信息监管体系;建立城市管网信息数字档案系统;完成智慧兰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建成园林绿化监测和管理系统;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构建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全面服务的城乡规划信息化体系,开发智慧城市三维展示系统。

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城区在绿色建筑的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水平,提升绿色建筑覆盖率、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率。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生态局、市大数据局。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多方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

 

专栏9 “智慧物流”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构建新型智慧物流中心城市,推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物流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系统,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探索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以陇海、兰新、兰青、青藏、成渝等主干铁路和西兰乌、兰西拉等国一光缆主干线通信系统、载体,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和城市空间拓展,力争建成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相衔接的立体物流体系。

主要目标:到2020年,实现物流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创新;加强与制造业、商贸业的紧密对接,实现物流企业网络化和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实现物流企业信息化和供应链技术应用。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委、市工信委、市铁建办、市大数据局。

加快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在线教育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硬件投入力度,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专栏10 “智慧教育”发展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制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标准,纳入全市学校建设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加大多媒体设备、各类教育终端等的配给力度,推进全市所有学校接入宽带网络,加快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确保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衡建设。采用政府出资建设、企业运营维护、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教育信息服务商,整合全市优质教学课程、学科工具、实验系统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推动网络课堂建设,构建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匹配的在线课程体系。支持全市各类学校不断丰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完善学生、教师基本信息数据库,推动资源、教务、办公、招生等精细化管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根据师生教学、学校管理需求,开发一批定制化、专业化教学应用、教育管理工具软件。支持第三方教育信息服务商建设网络化教育云平台,采用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展播、学习达人在线教育直播等多种方式,创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全市居民提供无所不在的数字教育空间。依托网络化教育云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充分挖掘用户海量学习行为轨迹大数据,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增值服务。

主要目标:到2020年,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推动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师生网络学习空间覆盖,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化教育云平台、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平台、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数字教育服务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大数据局。

加快兰州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创新模式发展,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逐步实现对慢性病、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推进健康兰州建设,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专栏11?? “智慧医疗”建设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尝试推进三库合一,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时电子健康档案的实时调阅,推动医疗基础数据库与市数据中心、三维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的融合。按照国家卫计委“46312”项目规划,建设兰州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重点业务应用子系统建设,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的基础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系统统一纳入平台,促进基础数据集约共享和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集中建设全市统一的兰州市医疗支付信息平台及APP,引入支付宝、微信、银联等即时支付手段,实现全市市级医疗机构结算,集中提供线上咨询、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费用查询、线上支付等应用服务,缓解目前市民就医“看病难”问题。推进网络医院试点建设,构建连接省域三级医院、县(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连锁药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建立医院间会诊机制,支持基于影像资源互认的线上远程会诊、咨询、监测、培训,线下随时入院就诊、双向转诊等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引进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商,建设医养结合信息平台,加快全市各卫生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以评促改,保证全市各项卫生业务信息系统正常高效运行。

主要目标:在2019年,完成兰州市医疗支付信息平台及APP开发上线工作,完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时电子健康档案实时调阅。在2020年,完成全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疫苗预防接种一体化系统、科教信息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

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智慧云,科学分析食品药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风险和食品安全高危环节,根据问题导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全市食品药品精细化监管。

 

专栏12 “智慧食药”综合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整合食药监局现有在生产、流通、加工、餐饮服务行业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构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台,通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手机APP,建立基于组织的通讯录及独立于微信、QQ等自媒体的工作群组,追溯获取食品分布与流向,实现“按图索骥”精准监管。推进基于LBS 的监管巡查数据实时采集,实现食品药品日常监督智能化、信息化、痕迹化。构建食品药品安全追溯机制,通过链接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各环节,对食品进行全程电子化定位追踪。进一步提高食品经营企业信息化水平,方便快捷解决进货查验难、记录难等问题,构建食品安全全程电子化追溯体系。构建食品安全消费公众号,引导理性消费,引入社会监督,倡导社会共治,建立食品安全消费平台,消费者可通过食品安全公众号寻找来源真实的食品,对可疑食品进行投诉举报。

主要目标:到2020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台覆盖全市;食品安全全程电子化追溯体系形成;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消费平台。

责任单位: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

以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为重点,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加快推动社会保障数据资源集中整合,不同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对贫困困难人口信息化帮扶。

 

专栏13 “智慧社保”综合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加快全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服务人群社会保险基本信息采集录入,建设统一的参保人员、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范围数据库,实现基础信息统一管理。配合省级部门,推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医保结算功能的整合,实现各项业务领域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有效衔接。拓展开发社保服务移动终端APP功能模块,支持在线查询、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服务。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参保人员数据库完全建成,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社保服务在线办理,社保异地业务联网办理,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社保自助服务。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大数据局。

集聚全市养老服务和管理资源,打造“平台服务为主、硬件支撑为辅”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探索互联网养老、虚拟养老院等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在线养老服务水平。

 

专栏14?? “智慧养老”加速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依托社区门诊、医院体检等渠道获取累积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资源库。依托全省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周边商业资源,打造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电话或网络等终端,及时便捷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实时定位、远程监护、健康检测等智慧养老产品,满足健康养老需求。

主要目标:到2020年,完成老年人健康信息资源库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大数据局。

全面整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围绕交通智能管理和路况信息服务等需求,推动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推进交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建设交通大数据平台,开展交通预测、流量管控、应急指挥、交通诱导、车辆定位调度、车辆远程监控等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精细管理和智能服务水平。

 

专栏15?? “智慧交通”实施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全市视频综合管理平台及其他已建设运行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市交通委运输行业智能调试监控系统、市交警支队兰州城市交通项目交通控制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兰州大数据交通综合运营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全市交通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为实现交通拥堵指数发布和智慧交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建设交通动态信息感知网络,强化对城市道路、交通枢纽、桥梁、河道的实时感知,对客运、载货机车船的动态监管和智能调度。支持市民卡、金融IC卡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在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统筹公交、出租、轨道交通等交通出行方式的支付终端。按照国家“畅行中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部署,建设覆盖城乡的出行引导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集中汇聚手机APP、互联网、电视、可变情报板及交通服务热线(“四屏一热线”)等信息服务渠道,提供交通流量、公共交通工具实时位置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支持第三方建设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利用基础运营商用户轨迹数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拥堵预防、路径优化等出行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支持第三方在全市车流密集的商业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建设停车场诱导系统,对停车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努力扩大停车位供给规模;推进停车位数字化管理,加快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加强停车资源共享利用。

主要目标:到2020年,交通动态信息感知网络基本建成;电子支付在交通领域全面普及;完成出行引导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建设;停车场诱导系统覆盖全市30%以上的公共停车场所。

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大数据局。

以信息化推动文化旅游服务转型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机构数字化建设,催生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专栏16“智慧文旅”建设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推动兰科科技、鼎鑫文化、陇萃堂等文玩民俗工艺品经营企业持续完善企业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文化产品展示和销售活动。建设互联网新型媒体平台,推动传统媒体、出版、图书、演艺等宣传媒介转型发展。支持市博物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数字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飞天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园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充分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底蕴,加速推动互联网与文化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运营模式,带动书画、雕塑、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行业创新发展。引进携程、途牛等旅游信息服务商,深度整合全市特色旅游资源,建立兰州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提供旅游路线定制、餐饮住宿预订、车位查询、定位导航等综合旅游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在兴隆山、水车博览园、青城古镇等旅游景区发展位置语音导览、虚拟实景旅游、实时视频展播等智慧旅游应用。强化对旅游景点及游客集散地、旅游线路路况信息的实时感知,对旅游客车、游船动态监管和智能调度,提供实时旅游出行信息服务。

主要目标:到2020年,不断完善文化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基本完成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建成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逐步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旅游舆情实时播报等功能。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交通委、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

贯彻“以防为主”方针,加强对城市消防安全运行状况全时段、全天候监控。建立全市互联互通的火灾监控网络,从整体上、系统上分析和研判火灾风险,有针对性地提高预警能力,实现火灾预警“自动化”。运用信息化消防行政执法方式“倒逼式”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推行以网络化、信息化和“物联网”等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应对城市消防管理的新需求。

 

专栏17“智慧消防”建设推进工程

主要内容:建立城市火灾自动预警系统,对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实现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动态管理;建立高空嘹望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街面图像监控系统相结合,及时掌握灾害情况;建立开发区域火灾分析评估系统,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应解决的火灾风险,向市民进行火灾灾情预报;建立重点区域消防安全自动提示系统,在重大火灾发生时及时发布消防逃生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建立火灾和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增强对各种事件的监测、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作战人员编程模块化系统,实现“编码模块化”消防中队;建立调度指挥智能化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调度指挥;建立消防移动智能指挥系统,满足灾害现场移动指挥需求;建立数字无线通信系统,配备数字防水 (防爆)电台和骨传导耳机;建立现场图像实时传输系统,满足全方位、全天候图像传输体系;建立完善消防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地理信息实时化采集、即时化应用;建立消防模拟训练系统,逐步拓展该系统在灭火救援和消防监督工作方面培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消防车辆实时管理系统,实现消防处警车辆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功能;建立消防执法智能化系统,实现现场消防监督工作情况、单位消防隐患实时查询、记录和法律文书现场打印,进一步规范执法流程。根据智慧消防开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相关项目。

主要目标:到2017年,完成对智慧消防建设项目方案招标、立项,初步与市三维数字服务管理中心实现综合治理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视频监控平台信息共享;2018年至2019年,结合消防业务实际,对“智慧消防”火灾预警、灭火救援指挥、业务管理三个平台14项系统进行技术、模块、整合研发;到2020年,完成三大平台试点运行,逐步推进消防信息化全面应用工作。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

 

(三)推动产业升级高端化,聚焦“智慧兴业”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构建农产品全周期追溯、农产品电商物流、市场变化监测等一体化体系,提升农业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18 “智慧农业”发展融合工程

主要内容:开展特色农产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加快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视频监控等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全生命周期追溯的推广应用,建设三维大数据社区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区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乐村淘等农村电商经营企业,持续完善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网络化经营体系,加强产销对接,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推动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信息发布、种植技术教学、供需信息撮合等公共服务。

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基本建成,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趋于完善,建成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

在重点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智能制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网络化生产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专栏19 “智慧制造”推进融合工程

主要内容: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开展两化融合企业试点申报工作。引进通用电气、华为、东土科技等企业,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重点发展集成数据托管、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企业私有云,集成ERP、PLM、MES、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IT工具定制开发的应用商店,集成政策咨询、金融融资、技术创新指导等服务的公共服务空间,为企业提供一体化、全要素、低成本的云服务。引入国内龙头信息服务商,联合兰州市工业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运行模式,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主要目标:到2020年,引进1-3家国内工业领域知名信息服务商,新增1-2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遴选5-10家企业开展“智慧制造”试点示范,基本完成工业云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建设,以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托管仓储等物流关键环节的智慧化水平。加快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专栏20 “智慧服务业”新业态培育工程

主要内容:支持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加大第三方支付牌照“易家万通卡”三维综合支付平台推广力度。支持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和工业企业合作,构建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产品、技术、服务创新。引进传化物流、阿里菜鸟网络,全面整合全市物流资源,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物流供求信息对接、在线交易、金融融资、货物在线监控等网络化服务,提升物流运输智能化水平。支持信和工贸、省物产集团、甘肃商业储运等仓储主业型企业加快应用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建设智能物流仓储设施。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委、市政府金融办、市大数据局。

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引导培育大数据企业;依托三维数字系统品牌优势,着力发展三维数字产业;组建大数据交易中心,促进数据资源价值实现;加大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与长效动力。推动全市大数据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专栏21? 大数据产业发展工程

主要内容:一是扶持培育大数据相关企业。认真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扶持培育三维数字“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的相关政策的通知》(兰政办发〔2015〕310号),支持北科维拓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把具有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数据服务及应用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典型的大数据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二是着力发展三维数字产业。依托三维数字系统品牌优势,加快组建三维大数据产业集团,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实施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产业化推广工程,做强软件产业链、终端产业链、服务保障产业链等3大核心产业链条;拓宽、拉长、做大三维社会综合服务产业链、市民卡产业链、大数据分析产业链等3大外延产业链条。着力实施核心产业载体发展工程,重点扶持三维数字产业园、三维商城电子商务孵化园建设。积极推动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和北科维拓公司“走出去”,加大与国内信息化知名企业合作,近期重点做好和华为公司、南威软件、深圳新锦安公司的对接洽谈,争取合作项目签约落地。三是扶持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加快大数据市场机制建设,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据的商品化、产业化,培育带动一批提供大数据服务及应用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引导社会信息资源有序开发和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大数据示范应用项目,着力打造我市大数据产业生态发展环境,培养并汇聚一批大数据开发、应用及服务型人才,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四是加大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放创新模式,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支持本市科研机构、信息技术和服务企业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开展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软件等大数据关键应用软件的研发,实现研发产品的产业化。积极支持三维大数据标准化研究院和北科维拓公司依托三维数字系统、全市数据资源中心的数据资源优势,建立大数据产业认证、测试、检验、信用评估、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有效开展政府及社会大数据深度应用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主要目标:到2020年,实现“千亿产业、百亿企业”。

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大数据局统筹协调解决智慧兰州建设重大问题,部署落实重点任务,督促检查工作实施。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强化项目推进部门职责,统筹推进兰州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兰州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高级专家在战略规划制定、重大项目评审论证等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

 

(二)强化政策支撑

建立健全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行政执法,保障智慧城市发展推进的制度化、法制化。探索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政务部门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编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相关制度法规,制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迁移改造补偿办法,对因征地、城乡建设等造成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迁移或毁损,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予以补偿。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鼓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

 

(三)加大财税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信息化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统筹全市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和运营模式,灵活运用企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等基础性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研究贷款贴息等财政优惠专项政策,着重解决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面临的资金制约问题。探索建立小额引导扶持资金,为双创项目提供资助。

 

(四)规范项目管理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量化的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相关单位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确保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取得预期效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管理、监督,确保项目质量。

 

(五)加强人才建设

按照“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扶持培养力度,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队伍培训,完善各部门信息化岗位设置和管理机制,打造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的信息技能管理团队。加强信息系统运维和管理人员网络安全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构建信息安全防护智力保障。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多层次、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加强创新型人才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

抱歉!评论已关闭.

×